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财经 >

敲定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 算算你的工资要缴多少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9-06 点击:

来源 | 北京商报

据人民日报报道,8月29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会审议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草案。根据草案,新个税法拟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拟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的综合所得税率。

在草案提出要将个税起征点从现行的3500元提升至5000元后,群众和专家中均有不少声音认为可以再往上提高一些。

01、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月入1万能省多少钱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税改不仅仅是把工资、薪金的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而且把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都包括纳税范围。也就是对于单纯拿工资、薪金的上班族来说,总体需要交纳的个税会有所下降,但是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高的人来说不一定是下降了,有可能还上升了。

不妨跟随小编来计算下。个人所得税原来起征点是3500元,提高到5000元多了1500元,也就是说你收入低于5000不用纳税,月入1万的话,只需要交纳超过5000元到1万元部分的税就行了。我国实行的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工资不同级别缴纳的税率也不同,具体看下图。

计算公式是:

个人所得税=(工资-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免征额)×税率。如果个税起征点调整到5000元,那么月薪5000元以内最划算,不用纳税。

月薪5000元以上的最少也可以少交(5000-3500)*3%=45元个税。

那么如果月薪1万能省多少钱呢?

举个例子,月薪1万,扣除五险一金后还剩下8000元,起征点是3500元的时候,需要缴税部分的工资金额是4500元,

应缴税=(1500×3%)+(3000×10%)=345元。

起征点是5000元时,需要缴税部分的工资金额是3000元,

应缴税=(1500×3%)+(1500×10%)=195元。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后,如果你刚好月薪1万,恭喜你每个月能剩下150元。

02、专项扣除,怎么实施?

跟6月份释出的修正案草案相比,二审稿中的专项附加扣除范围除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四项支出外,还加了赡养老人支出。8也就是说上述五项支出可以在税前予以扣除。

这便是此前网络上刷屏的“单身税”的由来:教育子女、赡养老人都可以成为免征税支出,我们这些单身的不就得多交很多税?

也先别急,毕竟这些“专项附加扣除”该怎么实施,都缺乏细则规定。

比如赡养老人的支出,大概每家都会有,税务系统该如何认定这笔钱用于赡养老人?难道爸妈拿了子女的钱,还要开具发票?

大病医疗的支出,通常不是笔小数目。对于重病,家庭负担的费用可能在百万以上,如此庞大的数额该全部扣除吗?对这种特殊的项目,是否应该实施限额,定下上限?

草案中,对于这些问题均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如果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几个月后就要正式实施,这种非常现实的小问题亟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所所长高培勇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曾说过,个税的改革,整体上是要增税的,就是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增加高收入阶层的税负。

正是因为希望富人多缴税,所以仍旧保留着45%的最高等级税率。同时,在决策层看来,相比大幅度提高起征点,各种各样的抵扣才更能达到整体增税的目的。

03、专项附加扣除细则抓紧制定中

根据草案一审稿,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以享受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决定草案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赡养老人支出,扩充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为更好维护法律权威,还明确专项附加扣除“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综合多方意见后表示,允许赡养老人支出税前扣除,旨在弘扬尊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快,工薪阶层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赡养老人负担较重等实际情况。

据了解,为更好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很多国家在征收个税时都引入类似的扣除。

此次个税法大修无疑是我国第一次在个税中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相比政策本身,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具体如何落地更受关注。

目前相关部门正抓紧完善细化政策,初步考虑在标准制定上要适当考虑地区差异因素。但公平起见,将主要采取限额或定额扣除办法,而非据实扣除,并在政策设计上尽量考虑今后个体报税的便利化,尽量减少单一收入来源的纳税人自主申报。

-END-



这篇有关于 敲定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 算算你的工资要缴多少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