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 >

新技术红利下的地产创新官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9-09 点击:

9月1日,在《未来赛道-跨界+创新地产峰会暨地产创新实验室成立发布会》上,蓝光发展互联网创新总经理從申分享了在新技术红利大蓝海的大背景下,地产如何利用科技更好地创新?

云图片

新技术驱动下的地产创新趋势

从2013年开始,地产行业陆陆续续开始各种的业务与技术创新,我有幸也不幸地参与了一些。

2013年商业O2O的兴起更多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做场景由外到内的引流和营运,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是大悦城。

到了14年,彩生活IPO让社区O2O一下变成了地产在后服务市场的大热门。整个投资圈也在推这个概念,亿元天使轮投了当时沪上知名的叮咚小区,后来涌现出大量社区O2O概念的创业公司,当然现在要么转型,要么死掉了。社区O2O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基础物联网做社区深层次的运营,比如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我也是在这个时期进这个事情中,在老东家新城集团内部创业做了新橙社。大家后续也都知道结果了,社区O2O从大蓝海迅速变成了大红海,还好有很多物业公司抓住机会借助这个概念纷纷做了一些资本化动作,典型的如中海物业、新奥到家等,现在还有很多在H股排队的集团,社区O2O也算是给地产行业带来了比较好的资本市场贡献。

云图片


15年我们陆续地看到了一些新技术的业务模式出来,比如VR看房,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做到了沉浸式的酷炫体验,为地产样板房带来了新的玩法,典型代表是51VR,现在已经是基于VR、AR技术的B轮独角兽公司,同时也是地产集团内部创新孵化的非常成功的案例。

到了16年,地产在大数据领域开始有明显的动作,典型案例是上海万科与城市数据团的大数据市场分析平台,通过行业、人本大数据等实现市场分析和辅助投资决策。这掀起了一股地产大数据风,也因为是万科的缘故,地产企业竞相学习,目前仍然有很高的热度。

17年开始,智能家居这个概念重新进入到地产企业当中,从16年下半年就陆续有住宅全屋智能的概念,到了17年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智能音箱、人脸识别等)的热度持续增加,进入IoT与AI的小爆发年,我记得去年是个地产企业的产品发布会就一定能扯上人工智能。当然也有一些典型代表,比如实地、金科、绿城、美的地产等,当然蓝光也在重度布局。

从近五年的技术创新趋势来看,技术的迭代周期加快了,生命周期缩短了。原来的信息技术,够我们玩儿十多年的,如今数字智能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不但越来越快,而且很多基础型技术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颠覆性、破坏性技术比如区块链、边缘计算,每个技术的爆发都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我们现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态体系。这说明,新技术的红利期已经来临了。

当今CIO转型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视角

这个时候,作为一直创新技术应用与发展风口的CIO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产品经理视角:在大方向与痛点中找灵感

2013、2014年,地产刚开始技术创新时,我个人也是懵懵懂懂。认为互联网公司比较火,当时产品经理最牛,其实现在我们知道了老板永远最牛,老板才是最大的产品经理,但当时做了很多产品经理转型的尝试,感觉总是抓不到精髓。这几年我慢慢对这个角色有了一些新的认知,也开始真正从产品经理的视角尝试做一些判断。我觉得如果以产品经理的视角,CIO应该聚焦两件事情:宏观大方向的判断和微观应用场景的寻找,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从痛点场景中找到灵感,明确你的技术创新点。

云图片


地产行业在不断进化。之前不管黄金时代还是白银时代其实都高速发展,在跑高速,现在进入了山路,没有好的“驾驶技术”是没有办法继续快速的奔跑,但如果你技术足够好能力足够强,还是可以在快速奔跑的同时欣赏一些山路美丽的风景的。

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虽然说我们现在还在拼规模,但也已经开始从规模关注到核心能力构建上。比如说在资源获取上,如何便宜地拿到好地,如何找准城市深耕发展;在资金来源上,如何拿到钱与便宜的钱,尤其是今年钱相对来说比较贵的,所以这两年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和技术创新的角度都做了一些尝试,比如ABS、ABN,很多企业都在做;还有高周转的问题,上半年很多地产企业都有一些非常聚焦的提升周转率的方法;最后也是核心的产品力提升,一方面政策推动,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房子最终还是要回归居住本质的。

如果我们技术创新找到了这几个核心能力提升的点,就等于找准了大方向。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大方向上做不会有问题,千万不要做和企业目前关注方向不是特别贴切的点,事倍功半。另外用户角度讲来,深层次就是两件事:第一个是安全感,中国的业主确实缺乏安全感,这是深层次问题跟地产行业无关;第二个是微信张小龙说的贪嗔痴,爱占便宜、爱猎奇,这不是错也不是什么问题,这是人的生理性诉求。

用户场景洞悉的是用户的深层次诉求。企业里面大多数的场景,一个是业务处理的场景,一个是管理决策的场景。为什么这两个要单独列出来呢?之前往往有时候管理系统带出的是领导的诉求,业务系统带出是业务部门的诉求,业务部门的诉求和公司管理的诉求是不是真正的契合呢,倒未必。因此,需要在不同的诉求中找到夹缝中的点,把这么一个场景发掘出来,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产品经理的视角,更多地是在方向和痛点中找到灵感,然后决定用什么技术做创新。我们作为CIO,一定要保持对新兴技术的好奇心,要知道哪些技术目前比较热,哪些技术比较有发展,还有更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地产企业如何应用技术、应用哪些技术的洞察。

研究员视角:永远站在技术风口

我基于自己的理解做了简单整理——地产典型技术应用的成熟度模型。跟地产企业相关的部分技术,不同的技术所处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比如:比较热的区块链,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特别热,在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里处于峰值的位置,但是在地产应用里面是萌芽期。如果用区块链技术做创新能做什么,是不是能解决企业的一些痛点,这可能不是在当下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但至少可以用来做噱头,制造一些眼球效应,这是新兴技术刚进入地产应用里能够做的事情。再来看物联网平台,在曲线里离波峰差一点,可能会进入到顶点,这个时候能做什么?这个时候的核心就是树立标杆,只要能在行业树立一个现象级的标杆出来,以地产企业的风格,后面要做的就是大量地复制、模仿、借鉴。

云图片


再看人脸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都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意味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形式让这些技术在地产应用落地。我们再看企业级信息系统已经到了成熟期,会慢慢地被新技术取代,可能是被一些数字化的,一些SaaS化的,或是一些云化的技术取代,因为它们的成本更低,更敏捷。因此,随着技术的生命周期变化,CIO也将不得不做一些被动式的创新,我们是没有吃老本的资本的。

咨询师视角:全维度评估好手中的牌

抓住创新点,找准新技术,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我认为需要全维度地看下我们手中的牌。我总结了4个关键词:技术、场景、能力、资源。找技术,要找一个高发展型的技术。举例来讲,无法数字化的技术天花板是不高的,相对来说,无法数字化在这个大趋势里面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做场景选择和切入的时候,如果场景要借助外力完成闭环就不是很好的切入点,要找到核心业务、关键流程和必要的工作;能力角度来讲,个人能力、团队和伙伴能力、企业能力会决定创新的成败和距离;资源上,企业应该有一个中台的概念,至于是数字化还是实体化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企业资产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据资产化的过程,包括外部资源持续的引入,这都是在构建企业自己的资源。

云图片

创始人视角:意愿、能力、游戏规则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动了,往往发现地产企业并不具备很好的土壤去创新,这点我个人感触特别深。正是由于感触深,我才沉淀了《企业内部创新与孵化管理》这样一个模型。地产企业是比较早推行合伙人机制的,作为一种驱动力,相对开放的机制是获取利润增长的深层原因。那么,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上是不是也能找到类似的机制呢?我做了这样类似的尝试,核心是希望通过类似于创新孵化和模拟创业的方式,把企业的创新孵化机制真正做起来,非常有幸,这个模型也得到了《内创业革命》作者,清华博导蔺雷教授的认可,在这里也非常欢迎有类似想法及行动计划的人交流与应用这个模型。

云图片


合伙人视角:抱大腿、拉友军、结联盟

内部创新启动,你已经是一个技术创新孵化体的创始人了。与以往不一样,现在不是一人能力强单打独斗的时代,找到合伙人比提升自身能力远远重要与急迫。你的第一个内部业务合作人,可以是你的种子用户,也可以是你的大客户。对此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高意愿,深度认同你做的事情;有能力,可以基于他设计的业务场景去落地;人缘好,这样才能够帮你做对内的推广。管理合伙人就一句话:功劳都是领导的,绝对不给领导添麻烦。

云图片

对外部合伙人来说,找到技术合伙人是非常重要的。蓝光也在跟阿里、科大讯飞等有技术生态层面的合作,而且是持续的、叠加的。找到双方的契合点,比如:与阿里你要合作的是数字经济的未来;与科大是语音交互层面体验的挖掘。合作模式不限于商务合作,也可以是长期战略合作、股权合作等。至于行业合伙人,不要以全行业为敌,行业联盟、小圆桌、行业基金、股权置换等,在现代的时代都是可以操作的。对于所有合伙人来说,共赢是根本。

投资人视角:构建共赢的创新生态

等慢慢做起来,就会发现你个人精力再没有办法应付越来越多的创新,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总有新的领域是我们之前从未涉及的,在这时你要拼了老命继续创新吗?还有另外的途经。

云图片

在这儿分享一段话:“以往我们用50%的精力经营我们的主营业务,用剩余的50%的精力涉足一些产业链新兴领域,得到的结果是:我们用120%的努力也只能勉强维持主营业务却无法进一步增长,而且由于我们没能全力投入到新兴领域中,导致我们也无法与那些100%精力投入的创新型企业竞争,最终导致我们100%精力的付出却没能换回100%的回报。如果我们用90%的精力聚焦我们的主营业务,用10%的精力关注一些新兴领域,借助资本与资源的力量战略投资一些初创型企业,让他们发挥120%的精力实现成功,那么最终我们将收获超过100%的回报。”

这是我前老板讲给我的一段话,我受益颇深。基于此我希望,不管是内部的小体系,还是公司的大体系,持续地开放,做开放式的创新,尝试用自己的资源、资本和对技术的理解做一些内外部的置换和战略合作,把自己作为一个生态的支点,借助生态的力量更好地推行新技术创新。

云图片

最后,在讲一点个人感触:对CIO来说,对于创新,要保持冷静,盲目的热情会冲昏头脑;同时内部站稳脚跟,累积资源,包括内部、外部资源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快半步适度创新,不做太超前的事情;最后,对于未知领域,借助地产创新实验室抱团取火。这个时代推着我们这些人不断前进,真心希望各位CIO在各自的领域里,抓住机会,稳扎稳打,从首席信息官转型成为新技术红利下的地产创新官。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地产创新Lab,更多信息请关注了解。



这篇有关于 新技术红利下的地产创新官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