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 >

蝴蝶邦邦 浅谈利他主义行为成因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8-20 点击:

善行,在心理学上的概念表现为“利他主义”,是指一个利他的人在无利可图时还会关心帮助他人的情况,但是人的行为并非毫无原因的,而践行“利他主义”的帮助行为的成因又是什么?

云图片

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互相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还交换社会型商品比如服务、信息、地位和爱等等,这就是“社会交换理论”,这一理论将利他主义的帮助行为看做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市场导向型的,而催生我们帮助行为的回报,既有内部也有外部。外部回报指因我们的帮助行为得到的收获性回报,不仅包括别人给予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商品,亦包括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内部回报则大多指自我回报,我们的消极心境因帮助行为而得到的治愈性回报,人类有理解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即共情。当我们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因而会想要去查看对方一下或给予帮助,从而减轻人因共情而产生的痛苦。

云图片

从社会角度来看,很多时候人们行善并不是因为有意识地去算计那样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利益,而是由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一种形式——社会的行为期待。理查德·怀斯曼在《怪诞心理学》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向读者阐释“互惠规范”时表示:社会规范规定了我们生活中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当人们遵循人类社会共通的一些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时候,能够更好更快地收获幸福与成功。

云图片

蝴蝶邦邦旨在打造一个愿望互助实现平台,构筑微小公益生态圈,通过平台社区互动建立用户之间的交流关系,在此基础上互相了解,共享积分,共圆愿望。在这样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中,用户既可以收获来自外部的他人圆梦的帮助和价值感的体现,也收获到内部的自己内心因善行而得来的满足和幸福。在蝴蝶邦邦平台中,“互惠效应”将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用户为完成求助者的愿望而共享自己的积分,短时间内看上去或许是助人方付出的多于他收获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用户之间的交换将会是平衡的,因为“互惠效应”在那些微小的、相对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能最好地运作起来,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能经常看到被自己帮助过的人,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亦当施以帮助,这一社会规范也为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支持。

云图片

在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与互惠原则的指导下,蝴蝶邦邦创新运营模式,分析掌握用户行为模式,引导用户通过日常的平台小行为实现愿望者的大愿望,从而打造出一个“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互惠平台。



这篇有关于 蝴蝶邦邦 浅谈利他主义行为成因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