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 >

蒲蕊心理:全职妈妈要像爱孩子一样爱自己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

在信息传递如此快速的时代下,抑郁、焦虑等词汇被逐渐发酵。近几年的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的数量逐渐增长,往往受到关注的通常都是正值青春时光的孩子,却忽视了妈妈这个群体。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蒲蕊心理的王恒晋与我们分享大部分妈妈们的生活常态。

王恒晋讲到,近期有一位全职妈妈来到蒲蕊进行咨询,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值青春期,小女儿刚上小学。两个孩子最近相继厌学,在家中闭门不出。她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丈夫非常的不解:“怎么这些年你不就在家里带带孩子,孩子带也没带好,成了这样!你自己怎么反倒还抑郁了呢?”在咨询当中,她非常的急切,想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对自身状况避而不谈,并反复强调一点:只要孩子好我就会好。

来到蒲蕊后,她从始至终没有询问自己抑郁症的情况,她是处于完全没有自我的状态,或者说她刻意的把自我忽略,她的生活重心永远都在家庭和孩子中。她对家庭对丈夫对孩子有着深深的愧疚,常常觉得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从而导致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我是不是不是个好妈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妈妈?等这些问题不停地在她的脑海里出现。

“不完美妈妈”也是好妈妈

这并非仅此一例,在蒲蕊的来访当中还有很多的妈妈,都会和那位全职妈妈一样,会苛责自己,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比如,担心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照顾,担心自己的不小心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各种的担心和焦虑,她们对自己出现的一丁点失误都会懊悔不已。她们在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妈妈。

之所以如此,原因常是这些妈妈们,在自己还是童年时会有一种缺失感,想象有一个完美的妈妈来照顾自己。当自己做妈妈后,又会自动的用这个完美妈妈的形象来要求自己。在给孩子带来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同时,更多的是填补自己内心的匮乏感和缺失感。这样,反而却造成了自己的紧张和无助。

海灵格曾说过,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方式,双方的付出和接受达到一种平衡,且彼此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存有的价值。

等价的付出和接受是理想状态下的平衡,可惜失衡才是生活的常态。

王恒晋谈到,为人父母,我们有了铠甲的同时也生生长出了软肋,我们会经常自责因为自己的失误伤害到孩子,我们会内疚自己未能对孩子倾囊相授,我们会愧疚自己没有更多的关注、尊重孩子。可是,内疚和自责终究不能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反而成了拖累我们更好关心孩子的枷锁。

父母本身就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细致的照顾,在孩子长大后得体地谢幕。在参与孩子成长时,只要我们已经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余下的人生不如用更加坦然的支持他们一路前行。

婴儿期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交流是潜意识层面的,孩子能够从自身的层面读懂妈妈的焦虑,并直接用身体表达出来。孩子反馈出来的,都是处于妈妈这种状态下的焦虑不安。哭闹、不睡觉、不安宁、躁动。妈妈如果能够从容、放松、稳住自我情绪释放,给孩子营造出安宁的氛围,孩子自然就清爽、安静、怡然自得。

做真实的自己,见证彼此最美好的样子

完美,就像一种限定,既限定了妈妈的角色,也限定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父母。如果对孩子确实感觉很烦躁,可以诚实地讲出来,告知孩子自己现在有情绪,不想答应他的要求,同时告诉他这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不是他的错。

当妈妈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真实地告诉孩子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妈妈的情绪,而不是一直去指责孩子。这样孩子潜意识的感受和意识就不会被分裂,也不会被伤害。

王恒晋讲到,当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时候,孩子以后也就不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困扰。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父母。尽管还存在着问题,但是依旧要和孩子建立一个真正的关系,做一个带着自己的心,带着自己的感觉和孩子在一起的妈妈。

养育孩子,如果只看对错的层面,父母就永远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面对自己,如果只到好坏的层面,自己就永远也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要不断看到真相,对自己诚实,对孩子真实。比完美更好的,是真实,是父母真实的面对自我,也是让孩子发现父母真实的样子。

不必非得当一个好妈妈,60分已经足够了,这就是足够好的妈妈。也许真正让产生焦虑和辛苦的,不是孩子,而是你想要做“完美妈妈”的那份期待。

一个内心不快乐不强大的妈妈,平时也总是任劳任怨,这很难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成为母亲的终极意义,绝不是受苦。



这篇有关于 蒲蕊心理:全职妈妈要像爱孩子一样爱自己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