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 >

赴美生子的意义: 《出路》诠释了“阶层”一词 让你懂得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08-28 点击:

赴美生子的意义:

《出路》诠释了“阶层”一词 让你懂得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部名叫《出路》的纪录片,这部将于高考之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纪录片,用数年时间拍了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这些年的辗转起伏,向我们(http://www.79df.com)展示了这个时代“阶层”一词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

云图片

曾经被似作为突破阶层固化壁垒的独木桥——高考,对分别来自甘肃的农村女孩,湖北的小镇青年,北京的大都市少女来说,意义有着天壤之别。有人望眼欲穿却无法触摸的高考试卷,对有些人而言,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又是拼尽全力改变命运的依仗。

同时,这个纪录片所呈现出的阶层规则,也让我们看懂赴美生子的产生逻辑——它是这个时代下一些家庭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拓宽孩子出路的择优选择。

2009年

想去北京上大学的农村女孩马百娟

马百娟10岁才开始上学,当地小学的校长出面游说,她才得到父亲的许可,背上去学校的书包。“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这是她父亲的理由。

她就读的学校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在课堂上,老师用西北方言让她读课本,马百娟读着课本,眼睛亮亮的,藏不住的笑意。

云图片

爸爸已经60岁了,妈妈有智力障碍。哥哥14岁时就开始出门打工。平日里饭点,家人围着一张矮小方桌,就着咸菜,默默咀嚼。

云图片

她已经是家庭劳动力的重要一部分,不上学的日子,赶驴拉磨,在干涸的井里打水……日常且熟练。

云图片

买到新笔之后,马百娟和同学们蹲在山头上,画着自己憧憬的未来,她说“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每个月挣1000块,给家里买面,挖水窖。”

休学开酒吧的北京少女袁晗寒

17岁的袁晗寒轻而易举地放弃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这所全国学艺术的孩子都想挤破头进去的地方。因为在央美附中留级一年后,她仍旧有几门课不及格,妈妈为她办了休学手续。

云图片

“一代搞制造,二代搞金融,三代搞艺术。”大致的勾勒出了袁晗寒的家庭轨迹。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觉得她有艺术天分,上了一圈各种艺术课程后,她选择了美术。

辍学后的她在夏日里闲来无事的溜达中,她看重了南锣鼓巷一间铺面,两万块一年。随即她租下了这个铺子,打算开始她的酒吧生意。

这2万块当然是家里给的,妈妈认为她的爱好大过一切,即便明知这2万块是打水漂的事。

死磕高考的小镇青年徐佳

像是这个国家的大多数青年一样,徐佳的家庭介于袁晗寒和马百娟之间。2007年,他的父亲连人带车栽下山去,一走了之。念大学,是父亲的遗愿,所以彼时的徐佳正在准备他的第三次高考。

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凭高的,不要低的。”

云图片

在学校,老师拿着往届生从三本考到重点的案例,来鼓励或者说是刺激和他一样的复读生。

两次高考失利后,他对高考失败已经有了恐惧情绪,但他只有自己调整自己。

2012年

辍学寻工的马百娟

2012年,马百娟的家人已经靠低保和哥哥打工挣的钱,在宁夏买了房子,然而此时她已经不能上学了。她的老师在做最后的努力,但哥哥一句“纯粹不想念了”就挡了回去。

辍学之后的马百娟开始寻找务工信息。看到一家能开出1000元工资的酒店,让她兴奋起来。

云图片

然而,“你这么小,为什么不读书?“你能做什么?”“我能扫地。”“这里的地面是地毯,不用你扫,前台需要会使用电脑,其他工作也需要技术。”一连串的问题又让她暗淡了下来。

留学德国的袁晗寒

北京女孩的小酒吧没多久就倒闭了,2012年,袁晗寒去了德国,就读艺术方向的硕士。这里又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艺术资源,袁晗寒并不当一回事。

云图片

她说自己情绪不稳定,很多时间,她会对着雕塑,讲着漫无边际的话。

待业青年徐佳

小镇徐佳最终进入了湖北工业大学,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实习,目前是正在找工作的待业青年。

云图片

在互联网上投了很多简历,反馈却不多寥寥。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后,他 “重金”买了一套正式的衬衫西装皮鞋。

几经面试后,他最终把自己“卖给了中电技术”,也算完成了母亲的心愿。工作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他和同学一样,有公司愿意要,就签下了合同。

2014年-2018年

已婚少女马百娟

后来,纪录片的摄制组再去采访马百娟,她的父亲对镜头说,“给两万块,继续拍。”

云图片

“我的想法就是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靠女婿着,就是这么个出路。”父亲这样说时,马百娟在一边沉默。

这一年的6月,她嫁给了在陶瓷厂工作的表哥,开始挺着肚子和其他女人谈论孩子、尿布和丈夫,讨论谁的肚子大。

公司CEO袁晗寒

这一年袁晗寒从德国回来后,去一家美术馆实习。同年,她还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成为了一名公司CEO。

云图片

同样的,家里的爸爸妈妈并没有指望她能把公司做成功,爱好大于一切。

因为有家里兜底,她可以选择学业,选择职业,也可以随时更换追求的目标,她的家庭给了她试错的资本。

跨入中产的徐佳

此时的徐佳已经在武汉有了房子车子,成为城市新晋的一名中产,他依然在电力公司工作。

云图片

徐佳毕业时曾想进行一次西藏骑行,但拿不出往返4000多元的路费,到现在也没走成。这让袁晗寒无法理解“他可以先工作,再旅行,然后边旅行边工作。”你看,这就是阶层把人的认知和圈子自然的分割了。

在这三个人中,徐佳可以算作唯一一个用高考改变了命运的人。但现在努力奋斗的终点,还远未到达北京女孩的起点,即便他看起来比她努力数倍。

Ω

赴美生子的产生逻辑

这就是三个不同阶层的同龄人的人生轨迹,似乎看起来跟努力的关系不大。

他们人生的境遇,仿佛从出生在所在的家庭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上限和下限,有人不费吹灰之力的起步,是另一些人竭尽全力也达不到的终点。

这个纪录片虽然跟赴美生子无关,但美宝之家却读懂了赴美生子产生的逻辑:

美宝也没什么特别的,赴美生子是这个时代下,能力达到的家庭顺其自然的选择。

但这个选择,带来的效果确无法估量,它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出路和选择,甚至对某些家庭而言,是阶层上升的重要因素。所以赴美生子也是这些家庭的择优选择。

努力当然很重要,但给孩子一个高一点的人生起点,理应是作为父母能力范围的责任。如果你周围有人感叹 “啊呀,这么多人他们一定要去美国生孩子,到底为了啥啊?”这其实本身就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是有难度的,你不必过多对他作出解释。

但当你的家庭有能力去美国生而没有选择去时,这可能意味着,你关闭了孩子多重未来中的某些重要通道。




这篇有关于 赴美生子的意义: 《出路》诠释了“阶层”一词 让你懂得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